“我省鋰電產業布局已初見成效,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突出問題。”
1月10日,江西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在南昌市召開。《中國經營報》記者在采訪中獲悉,江西省政協常委、江西省政協副秘書長、農工黨江西省委會專職副主委、景德鎮市政協副主席林凱作了《加快鋰資源綜合利用 做優做強做大鋰電產業》的主題發言。
林凱認為,近年來,江西省鋰電產業快速發展,已在新余市、宜春市、贛州市形成三大鋰電產業集群,打造了從上游鋰礦開采,到中游電池材料生產和電池制造,再到下游新能源汽車應用的完整產業鏈。
不過,地質勘查投入不夠、鋰礦資源供應不足,新設礦山面臨諸多困境、資源整合難度較大,尾礦數量大、亟待開展鋰渣無害化綜合利用等,正成為江西鋰電產業亟待破解的突出問題。
例如,在地質勘探和鋰礦供應方面,林凱分析指出,江西省缺乏擁有高水平人才且資金密集的地勘企業,很少開展500米以下深部找礦工作,新發現的礦產地不多。隨著寧德時代等頭部企業的落地,原礦供應較為緊張。
林凱同時認為,江西省還面臨“新設礦山面臨諸多困境,資源整合難度較大”的難題。“礦區批建手續緩慢,新設礦山道路基礎設施不足,規模以上礦山數量比例小,礦權的權益結構比較復雜,存在礦業權人、持有人、實際控制人不統一等問題。”
此外,江西省鋰礦開采還存在“采礦選礦技術落后,資源利用普遍較低”“尾礦數量大,亟待開展鋰渣無害化綜合利用”等問題。林凱分析認為,預計宜春市2023年碳酸鋰生產能力將達到40萬噸,并產生1500萬噸鋰渣。巨量的鋰渣占用企業庫容,影響企業再生產,特別是其蘊含的鉭、鉈等金屬元素會污染水質,破壞生態環境。
那么,在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速的大背景下,如何進一步推動江西省鋰資源優勢轉化為鋰電產業發展優勢?
“需要大力開展鋰礦資源勘探,全力保障鋰資源供應。”林凱指出,要加強投入,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進入鋰礦勘查領域,爭取實現含鋰找礦有新突破,形成區域發展優勢;加大礦業“放管服”改革力度,加快修改完善礦產資源的制度和政策。
林凱還建議,需要大力加強配套設施建設,優化礦區交通環境。積極推進江西省陶瓷土(含鋰)礦周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,有效解決礦區環境復雜、交通不暢等問題。
“加強礦尾渣的綜合利用,做強做大產業鏈。”林凱解釋稱,目前,鋰云母礦選的尾渣大部分為高純度云母,適合特種玻璃和單晶硅的生產。同時,尾渣中富含的銣、銫等元素,是制造光電管和真空管的重要材料,又是紅外技術的必需材料。“為此,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填空式招商,加強礦尾渣的綜合利用,推進單晶硅、特種玻璃和光電管制造等相關大型企業入駐江西。”
“統籌推進鋰礦的綜合開發,加快鋰資源深度利用。盡快出臺指導意見,明確探、采、選、冶全過程的管控規范。協調大型鋰礦企業與重點鋰電企業開展合作,全力保障資源供應,優先滿足我省頭部鋰電企業的生產需求。”林凱最后表示,還可以通過“組織省內高校、科研院所開展科研攻關”的形式,加快鋰資源深度利用。
來源:中國經營網